穴位手法
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或拇指羅紋面。
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稱為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脾經;來回推之,稱為清補脾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主治體質虛弱、食欲不振、肌肉消受、消化不良、嘔吐、泄瀉、傷食、痢疾、便秘、黃疸、痰濕、咳嗽、便血及斑、疹隱而不透等癥。
臨床應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癥多與推三關、捏脊、運八卦等合用。
清脾經能清熱化濕、利痰止嘔。主治濕熱熏蒸、皮膚發黃、惡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癥。多與清天河水、清肺經、揉小天心、推小腸等清熱利尿法合用。
清補脾經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欲。用于飲食停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滯、吞酸納呆、腹瀉、嘔吐等癥,常與運八卦、揉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若濕熱留戀久而不退或外感發熱兼濕者,可單用本法治療,清補脾經20~30分鐘,至微汗出,效果較好。
胃經
位置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反之為補,稱補胃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中焦濕熱、消食和胃、降逆止嘔、除煩止咳。
主治惡心嘔吐、煩渴善饑、呃逆、噯氣、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脹、口臭、便秘等癥。
臨床應用清胃經能清中焦脾胃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咳。用于治療惡心嘔吐、呃逆、噯氣、吐血衄血、煩渴善饑、食欲不振等,多與清脾經、揉板門等合用。補胃經能健脾胃、助運化,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等配伍。
肺經
位置無名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為清。稱清肺經;反之為補,稱補肺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宣肺清熱、補益肺氣、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面白、脫肛、遺尿、大便秘結、麻疹不透。
臨床應用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主治感冒發熱、咳嗽氣喘、痰鳴、鼻干、鼻流濁涕等癥。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運八卦等合用。補肺經能補益肺氣,主治肺氣虛損、少氣懶言、面白、自汗、盜汗、遺尿、脫肛、大便秘結等,配伍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
揣釋無名指屬于肺與三焦經。那么手背是三焦經,掌面是肺經。
文獻《針灸大成》:肺經受風咳嗽多,即在肺經久按摩。
清·江筆花:“肺氣之旺衰,關乎壽命之長短。”
疾病治療
感冒俗稱傷風,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氣候變化多端,冷熱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發病率最高。小兒臟腑嬌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現夾痰、夾滯、夾驚以及化熱變喘等兼癥,這是小兒感冒的特點,臨床上應予注意。
小兒常見的一些傳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現為感冒癥狀,必須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誤治療。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通常在氣溫低下,或突然變冷時最易發病。外感風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兒形氣未充,肌腠疏薄,表衛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氣候突然變化,冷熱失常時,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襲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風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衛,導致表衛調節失司,肺氣失宣而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癥,肺失清肅,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氣道,導致肺閉痰喘。
小兒脾常不足,感受風邪之后,會影響脾胃運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積滯嘔吐、腹瀉。
邪熱不退,擾亂神明,引動肝風出現煩躁不安、抽搐等癥。
(臨床表現)小兒感冒,根據臨床癥狀的表現,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型。
小兒推拿的作用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推拿手法為主要手段以預防兒科疾病及其和保健為目的的方法稱之為小兒按摩法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它無毒副作用、無痛苦、效果好、費用低。對新生的疾病、小兒內、外、傷科、神經科及局部感染等疾病均可采用按摩手法治療。
小兒推拿適應對象:出生至十四周歲以下的兒童。
小兒推拿主要以下疾病:
呼吸系統:感冒咳嗽、發燒、支氣管炎、肺炎、哮喘、鼻炎、鼻竇炎、鼻出血、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扁桃體炎等。
消化系統:疳積(積滯、奶癆、奶積、食積)、腸炎、舌炎、吐奶、溢乳、打嗝、鵝口瘡、口腔炎、厭食、嘔吐、腹瀉、便泌、腸痙攣、流涎(流口水)、腹痛、腹脹等。
其它類:磨牙、遺尿、尿頻、夜驚、驚嚇、斜頸、腦癱、面癱、多動綜合癥、哭鬧、疝氣、臍疝、濕疹、蕁麻疹、風疹、脊柱側彎、生長發育遲緩、睡眠不好等。
保健類:益智、助長、增強免疫功能。